在温州市瓯海区,有一块属于林川镇的“飞地”(30个行政村),2.5万林川人在此生活、工作。为了“零距离”服务在瓯党员群众,今年6月底,林川镇有效整合党务政务资源,在瓯海区瞿溪社区设立了驻瓯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扎实推进各项服务,将该中心精心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区域性特色服务品牌,为生活于此的林川人送去家乡的贴心服务。
该服务中心位于林川人较为集中的瓯海区瞿溪街道桥下村,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设有“五室三站二栏二校一厅”:综合办公室、档案室、警务室、纠纷调解室、法律援助室,劳动保障站、信息咨询站、党员服务站暨党代表工作室,党务、村务公开栏和科普宣传栏,党校暨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一站式”服务大厅。
“自服务中心建成后,我们以‘服务’为核心,全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林川镇组织委员黄和平说。
提升民主议事功能,打造村级发展“议事厅”
近段时间,由于各村需召开会议推选党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驻瓯综合服务中心每天都异常热闹,林川镇岭雅片、金坪片等25个村党支部均在此召开了会议。
“自从服务中心成立以来,‘飞地’上各个村居的大会小会都安排在这里召开。”岭头村党支部书记吴松华说,以前开个会都要跑回山中的村办公楼,因路途遥远,很多会议需合并起来开,导致工作难以推进。今年10月,岭雅片9个村主职干部集聚在服务中心会议室,共同商议投资达2000万元的农发项目落地事宜,最后经民主协商决定由条件比较成熟的金山等3个村先行开展。自该服务中心成立后,成为了各村的“议事厅”,开会沟通协调变得方便,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
据了解,目前30个村将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安排到服务中心召开。挂点该片的8名林川镇党代表定期到“党代表工作室”开展活动,共接待党员群众1500多人次,协调解决难题23件。定期召开“勤廉双述”座谈会,安排村干部述职述廉并接受质询评议。
同时,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专题讲座15场,1320人次参加学习。下一步将举办电商、家政等培训班,推动更多的党员、群众创新创业。
提升便民办事功能,打造群众办事一站式“服务厅”
现居住在瞿溪的陈雅山前村村民陈先生到服务中心拿到了自己的体检报告单,耗时不到5分钟。陈先生介绍,多年来他参保城乡合作医疗保险,每年可享受一次免费体检,在以前,需要回林川接受体检,回去一趟要大半天的工夫。
为了方便居住在瓯海瞿溪、郭溪一带的居民,今年11月下旬,林川镇组织了林溪、金川卫生院等14名医生来到服务中心,连续15天为生活在此地的2500多名居民开展医疗体检,体检单也可在服务中心领取。
“这样贴心的服务,让我们消除了生活在‘飞地’的特殊感,满满都是家乡的关怀。”陈先生高兴地说。
便利瞿溪、郭溪等地的居民体检是服务中心为民服务的一个举措。据了解,该服务中心紧扣“服务”核心,推行“即办、代办”服务,开放信息咨询、计生卫生、民政事务、流动人口、劳动保障、综合治理和公安信息这七大便民窗口,即使在“飞地”,也能在家门口办理各项事务。6月份成立至今,已受理各类便民服务事项580多件,服务群众1700多人次。
同时,还不断提升关爱帮扶功能,开展“送书籍、送健康、送温暖”等“三送”关爱活动,赠送书籍300本,为育龄妇女、高龄党员免费健康体检560多人次,慰问困难党员38人次。
提升矛盾化解功能,打造服务群众的法律“援助站”
居住“飞地”的人们因为远离镇中心,当发生矛盾纠纷时,合法权益和矛盾纠纷难以得到保障和调解。为此,服务中心设置了纠纷调解室、法律援助室,常驻1名农村经验丰富的镇机关干部负责调解矛盾纠纷,邀请法律服务所律师定期驻点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援助,成立至今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5起,其中土地纠纷8起。
“居住在‘飞地’的人往往缺乏归属感,尤其是发生矛盾时,这种感觉会更强烈,为此,当村民找到我时,我会尽自己的全力为他们化解矛盾。”吴保鹤是常驻在服务中心的调解员,不时有人来到他的办公室,找他化解矛盾纠纷。
近段时间,吴保鹤为两个村解决了因水库维修引起的土地归属纠纷。岭头与西吴坑是相邻的两个村,两村交接处有一个水库,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修建时间长,水库的功能难以保障,两个村准备重维水库。但因土地归属、维修费用等问题争执不下,维修工作拖延不前。
于是他们找到了吴保鹤。吴保鹤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到现场查看并确认土地的归属问题,叫来了两村的村干部,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商量对策,解决维修费用的问题。最终,两村达成一致,并签订了协议,水库维修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